■ 一家之言
  6月份再次開閘後的第二批新股正步入發行程序。12家新股中,有7家2013年業績出現下滑,而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的情況來看,則有8家新股下滑隨身碟。不僅如此,這些新股中還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而受到市場的質疑,因而被市場扣上了“史上最差新股”的帽子。
  數據顯示,12家即將上市的新股當中,2013年共計實現凈利潤同比下滑近9%記憶體,7家凈利潤下滑幅度從1.4%到34%不等;經營現金流8家出現下滑,12家公司2013年共實現經營現金流8.08億元,同比下滑超過22.4%。這些數據與以往新股呈現出的高增長與成長性十足相比,簡直有天壤之別。
  業績下滑公司中,其實並不乏“特點”。如中材節能2013年實現凈利潤僅9079萬元,同比下降33.61%,其幅度之大,在新股中是非常罕見的。禾豐牧業的業績則遭遇了“三連滑”,2013年凈利潤同比下滑26.85%,進入2014年以來,受豬肉價格繼續疲軟,養殖業處於行業低谷的影響,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不盡如人意。長白山在2013年業績下滑的基礎上,今年上半年歸屬於母永慶房屋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-1591萬元至-1425萬元,發行還未啟動,即開始宣告虧損,這在此前新股中是絕無僅有的。
  由於IPO暫停以及從上會審核到最終發行新股,個中還需要不少的時間成本,也可能使新股發行與其業績下滑SD記憶卡出現了“共振”,進而成為“最差”新股。
  但退一步講,如果上述新股信息披露全部是真實、完整與及時的,即使是“史上最差新股”,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至少,這些新股真實完整的信息披露,讓市場與投資者看到了一家真實的上市公司。當一家信披不存在任何問題的公司出現在投資者面前時買房子,用手投票還是用“腳”投票,明顯更有利於投資者進行選擇。即使是因為業績下滑成為“最差”,而投資者投資後產生虧損,或者沒有紅利可分,那也是“買者自負”的結果。
  與“史上最差新股”相比,那些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現出成長性十足,而掛牌後又快速“變臉”的公司,才是最該遭到市場唾棄的。而一些通過造假上市,上市後業績“變臉”的公司,才真正稱得上是“最差公司”。
  當然,要提升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,就需要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,這需要我們從完善制度建設,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下功夫。“史上最差新股”來了,但我們希望有更多質地優良、成長性好的公司“蒞臨”A股市場。
  □曹中銘(財經評論人)  (原標題:只要信披真實,“史上最差”又何妨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hjae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